三国演义修辞手法摘抄(三国演义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50字)

ewya.cnz112024-04-19

一、三国演义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50字

夏侯惇进曰:“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操即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惇曰:“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徐庶曰:“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夏侯惇曰:“元直之言谬矣。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操曰:“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惇奋然辞曹操,引军登程。

修辞手法:夸张、对比、比喻

二、三国演义里都有哪些修辞手法(要有例句)

论《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

虚实结合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

湖北郧阳科技学校韩文国邮编 442500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在军事描写上,巧妙构思,匠心独具,使每次战争的描写都别有风格,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温酒斩华雄”这段交战情节的描写便有所体现,它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实写会场,虚写战场,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赢得了更大的容量,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征的情势氛围,更好地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形象和集中充分地展示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复杂予盾,赋予了很大的艺术张力,使作品收到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虚实结合手法效果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 O年间的历史故事,其内容起自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纵横书写了三国时代政治风云。三国时代,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异常复杂,有隐蔽的、有公开的。这种斗争具体体现为对政治统治权力的争夺和公开的军事冲突;因而一连串的战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小说洋洋洒洒约七十万言的叙述中,作者饱蘸浓墨,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类战争四十多场,而且每一场战争的过程都展现得异常生动;战前、战后或战争间隙中许许多多政治角逐和斗智斗谋的情节场面,读来如临其境,又场场没有类同。作者描写战争,不纯粹是为了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在战争描写中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让作者脑海中所希望的一系列战斗英雄的群象都从战斗的环境中站立出来,达到人物带动战争故事的开展、战争表现人物的艺术效果。在这种艺术效果中,虚实结合的笔法用得最多最充分。这里仅以《三国演义》第五回“温酒斩华雄”这段描写为例,谈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温酒斩华雄”的战争意义与背景介绍

“斩华雄”这场战斗无论是对关羽还是对这次战争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关羽而言,这是他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因为在这以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区区县令手下的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小的马弓手。从这以后,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不断的斩将立功,声名大振。就这次战争的意义而言,他为这支讨董联军赢得了第一个胜利,不仅鼓舞了联军的士气,而且大大打击了董卓的气焰,为联军进入汜水关、大破虎牢关打开了胜利之门。

战争的背景是这样的:十七路诸侯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组成“多国部队”联合讨伐董卓。兵到了汜水关,首次与敌人交锋,就遇上了劲敌董卓的部将华雄。华雄这个人勇猛善战,十分厉害,第一阵交锋就刀劈了“多国部队”的部将鲍忠,接着又把“多国部队”的先锋孙坚赶得投无路,连头上的帽子都作了敌人的战利品;幸好部将祖茂以死相救,才掩护孙坚得以逃脱,不然的话连孙坚的性命也难以保住。

双方交战到天明,华雄引兵上关;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先锋孙坚“伤感不已”,盟主袁绍这时也束手无策,只好召集大家开会,商议退敌之策。众诸侯也毫无办法,一个个闭口不语。就在这种窘迫的形势下,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又来寨前大骂搦战,袁术骁将俞涉、韩馥上将潘风出去迎战,接连都被华雄斩首。正在众人大惊失色的时候,关羽却毛遂自荐,在一杯酒还没有凉下来的一刹那功夫,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地上,为“多国部队”解了围。围绕关羽的请战以及出战后的胜利,各派势力的人物表现出了不同性格和复杂矛盾。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战斗场面,篇幅不到六百字,可是却写得惊天动地,气象万千;而且在这个战斗环境里,作者正面写战争的笔墨用得极少,但中心人物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形象却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曹操、袁术、张飞等不少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他们之间的复杂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温酒斩华雄”虚实结合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本来,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会场的空气和人们的情绪又完全受着战场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剧,场景始终不换,戏一直在中军账里开展,战斗放在后场进行。可是,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却一直震荡着会场上人们的耳鼓和心弦。例如,鼓声、杀声、折兵斩将,这些战场情景全是耳闻,这是虚写;议论、争吵、派兵遗将,这些会场情景才是眼见,这是实写。又如,全场的中心人物关羽往来于战场、会场之间;他的冲锋陷阵的战斗声势和神威,是耳闻,这是虚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的刹那之间,可以说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的英雄气概,才是眼见,这是实写。而会场上的人们,时而“大惊”,时而“失色”,时而“失惊”,时而又“大喜”,时而又“大怒”或“大叫”。这些在会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激荡不安的各种情态,又无一不和战场上的动静紧紧相关。这样就把战场和会场紧紧连在一起了。同时,由于既有会场,又有战场;既写耳闻,又写目睹;既有实际情景的描绘,又有情势气氛的烘托;即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一种传神壮威的作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就体现于此。

三、虚实结合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

虚实结合使作品达到了异常精炼的程度,而且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战争描写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扩大了表现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现一个人或一件事,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件事巧妙地揭示诸侯联军内部的复杂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复杂的矛盾关系突现出来。

作者是个写政治斗争和战场风云的高手,十分注意战争与政治的必然联系,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不忘反映明确的政治目的,表现不同势力的利益冲突。正所谓“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斩华雄”本是一个战事,在这个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写战争场面,又要表现各派势力的复杂矛盾冲突,体现战争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还要突现中心人物形象;如果这些丰富的内容都要一一去实写,显然可以写出很大的篇幅,写得过于实,出力还不讨好。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方法,就可以收到作者预想的艺术效果。例如,这支讨董大军,本来是由十八路诸侯纠合起来的一支“多国部队”,内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安排这样一个会议的场面,就便于描写敌我双方决斗疆场的背景气氛,又有利于表现“多国部队”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同时,又通过会场气氛的波荡、人们之间情绪的对立以及对待关羽斩华雄之后各派人物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揭示出诸侯军统一战线内部豪门和白身、腐朽贵族和新兴势力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使人不仅清楚地看到“多国部队”的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真面目,而且也预示了他们分崩离析的必然超势。而这些,靠单纯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是难以体现的,唯有利用会议场面,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巧妙手法,才能容纳这么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才能依然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宏伟壮烈、震耳欲聋的战场气氛和中心人物英勇雄武的形象。

第二、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有利于节省墨笔,又便于取舍,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战争总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战场上将士们如何与敌搏斗、撕杀

三、三国演义中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

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铺垫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

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比喻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择贤者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对比

文章下方广告位
精选文章